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任重道远
未成年人犯罪,是社会各方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。面对近年来的未成年犯罪的一个个案例,我们深感我们责任重大。到底是什么原因,导致了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们,那青春的迷失和沉沦?社会各方应如何来帮助他们避免误人歧途?
犯罪案件 逐年上升
近年来,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一些地区呈现出上升态势。
通州市人民法院提供的一组数据,清晰地佐证了这一趋势和走向:
2002年,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12件22人,其中外地4人,在校生6人,无女性,盗窃2件2人,抢劫5件11人,敲诈勒索1件1人,寻衅滋事1件2人;
2003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20件25人,其中外地3人,在校生4人,女性2人,盗窃15件19人,抢劫2件2人,寻衅滋事1件2人;
2004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31件48人,其中外地8人,在校生4人,女性1人,盗窃14件19人,抢劫6件15人,寻衅滋事5件7人,故意伤害2件2人,强奸2件2人;
2005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54件71人,其中外地19人,女性3人,盗窃39件50人,抢劫2件5人,故意伤害1件1人,强奸2件2人;
……
分析相关数据材料,我们发现,未成年人犯罪的明显趋势和现象:盗窃、抢劫、敲诈勒索等涉财类案件始终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头,在校生只占11%左右,且呈逐年缩减的趋势,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犯是社会闲散人员,且99%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,50%以上是小学文化程度;外地未成年人犯罪占29%左右,呈逐年上升的趋势,且全部是盗窃、抢劫等涉财案件类型;未成年人犯罪女性比例上升,且大多是盗窃犯罪。
犯罪原因 令人深思
从披露的大量案例来看,受市场经济强调利益优先因素的影响,拜金主义观念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,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,但是,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明显改观,贫富悬殊的现象也在逐年扩大,导致家庭较差的未成年人心理失衡,“一切皆为钱”的价值观念在诸多未成年人的思想中生根发芽,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获取钱财,往往不择手段,走上子违法犯罪的道路,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。
自身缺乏修养、文化素质低,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文化素质低的未成年人,往往理智程度也较为低下,脾气暴躁易冲动,个人行为不计后果。与之相比,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较高的未成年人,往往站得高看得远,为人行事常常瞻前顾后,较为理性。低文化素质的未成年人犯罪率高的态势,亟待重视。
在通外地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增多。近两年来,随着各地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,来自不同地域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也在猛增。由此带来的一个不容回避的新问题是:由于监护人疏于管教、放任自流等等多种原因,外地在通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也随之增加。
女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增多令人忧心。从有关部门提供的案卷不难发现,女性未成年人大多实施的是盗窃犯罪:其中不少女性未成年人是为了男友、为了她们所谓的“爱情”而误入歧途。在情窦初开的懵懵懂懂中,她们置父母、兄弟姐妹、亲朋好友的忠言和劝告于不顾,为男友去偷去骗,付出了惨重的人生代价。
此外,沉溺“网吧”不能自拔,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因素。大量的案例表明,相当一部分未成年迷恋网吧,以致走上犯罪道路,甚至出现了孩子为反抗家长、老师管制而上网走上绝路的事件,令人触目惊心。
落实对策 迫在眉睫
未成年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。他们承担着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任。因此,找到问题症结、落实相关对策,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误区和泥淖,迫在眉睫。
治标尤需治本。从实际情况来看,增加社会就业机会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,逐渐消除贫富差距,逐步消除一些客观存在的不平等现象,是从社会根源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之举。
必须尽快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文化、法律教育,提高文化、法律素质。重视文化教育和素质培养,是国家和家庭的首要义务和责任。国家应当加大教育设施和场所的建设力度,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。家长和老师要培养孩子们的求知欲望,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,通过提高未成年人的自身素质,来为他们“强身健体”。
在新的形势面前,要切实加强暂住人口的管理,规范境内企业对外来打工者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报酬的及时支付,使外来人口安于在本地工作,避免“闲则生非”。
学校和家庭要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,对在校学生的早恋现象进行教育,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,把人生的奋斗目标放在第一位。
对沉溺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救的,有关方面要耐心做工作进行疏导,从小培养孩子们正确合理利用网络技术的本领,消除孩子们猎奇和逆反的心理,实现“绿色上网”、“健康上网”。在实际操作上,不妨设立一些专对未成年人开放的网吧,在网络上关闭和限制不健康的网站的连接,隔断不良精神鸦片这一“污染源”;在规定时间段里向未成年人开放,避免未成年人耽误学业;国家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,引导电信部门和网络公司适度降低未成年人上网的收费标准,以避免未成年人为筹集上网费用而一头滑向犯罪泥潭。(通州市妇联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