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世纪不离不弃精心照顾残疾弟弟
张金梅,女,70岁,家住唐闸教工楼。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,她有丈夫、儿子、媳妇和一个孙子,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弟弟。为了照顾好这个特殊的家庭,她数十年如一日,用自己柔弱的身躯、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亲情给了残疾弟弟如沐春风般的温暖。在工作单位里,张金梅几乎年年被评为“先进工作者”。
弟弟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从此站立不起
现年64岁的张明祥已有51年的病榻生涯。张明祥3岁那年,母亲不幸去世。第二年,父亲被错划成反革命分子入狱。当时兄妹九人都还小,全靠外婆抚养。13岁那年正当他上小学五年级时,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,他患上了“类风湿性关节炎”,当时此病被称之为“不死的癌症”,因家境贫困,无钱医治,半年后下肢开始瘫痪,从此卧床不起,目前身高已不足一米,脊梁严重畸形。张明祥患病时,外婆也已年老体衰。姐姐张金梅看在眼里,痛在心里,从此以后,她白天在饮服公司上班,下班后就匆匆赶回家为弟弟悉心按摩,一心指望弟弟的身体能出现奇迹,但无情的病魔却不断侵蚀着弟弟的身体……
后来,外婆和父亲相继去世,哥哥姐姐先后搬到市区居住,就剩张金梅一家住在唐闸。此时,张金梅主动承担起照顾弟弟张明祥日常生活的担子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张金梅由姑娘变成了媳妇,不变的是她对弟弟的那份亲情。张金梅的丈夫吴光高在唐闸小学任教,他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,他和张金梅一起揽起了照顾张明祥的活儿。为方便照顾张明祥,张金梅和丈夫吴光高一家五口,索性搬到了新华三村弟弟的家里,过起了大家庭的生活。张金梅从早上买菜、烧煮、洗涮等一直忙到晚上10点才结束,她几乎忙得没时间看电视。几十年来,她几乎从未出过“家门”,并多次放弃了单位、社区组织的外出旅游的机会。
由于张明祥的病情难以控制,身体逐渐萎缩,无法行动。张金梅就请人特制了小木凳和小竹椅,让他手撑着小凳在地上挪动。姐夫为他买了收音机、录音机,还订了一些报纸,让他解除心灵的孤寂。
随着年龄的增加,伤痛日深,张金梅发现弟弟产生了自卑心理,对生活丧失信心,拒绝与外界接触,并有了厌世的苗头。为此,张金梅夫妇专门买来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、《把一切献给党》等书籍给他看,让他精神上有所寄托,得到充实。为了让弟弟生活得更有信心,张金梅把一部分“工作”交给弟弟管理,每天和弟弟筹划如何开支,第二天买些什么菜等等,并让弟弟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,其目的是让弟弟树立生活的信心,让弟弟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。
儿辈、孙辈接过爱心“接力棒”
张金梅从小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,过的是艰苦的生活,她看上去柔弱,而内心却很坚强。在家里,她处处以身作则,身教重于言传。她的言行也影响了儿子吴迅和儿媳陈淑萍。儿子、儿媳以妈妈为榜样,加入到照顾张明祥的行列来。吴迅虽是家里的独生子,却没有独生子的娇生惯养。在他下岗的那段迷茫的日子里,张金梅要儿子不要怨天尤人,要转变就业观念,掌握一门技术以适应社会。于是,儿子向人家学理发,学会理发后,第一个服务的对象就是张明祥。2007年夏天,吴迅瞒着舅舅,为他买了一台空调。因为事先他多次征求过舅舅的意见,张明祥均不同意。他说,床上有微型吊扇,很凉快。实质上,他知道外甥手头不宽裕,舍不得他花钱。他便使了个“先斩后奏”的法子,买好了空调,回来才告知真相,并说商场第二天就派员工来安装。张明祥被他的真情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,一任喜泪尽情地流淌。
后来,吴迅应聘到居委会工作,并加入了江海志愿者,经常到唐闸老年服务中心为老人们义务理发。2001年获得“南通市第3届十佳江海志愿者”的称号。
张金梅的儿媳陈淑萍也很乐于助人,平时在家里对舅舅十分孝顺,她从市区买来新衣服、鞋、帽和各种好吃的食物给舅舅。张金梅添了孙子后,有意识地让孙子和舅爷爷多一些亲近的时间,以增进感情,让弟弟体味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。张金梅还每天让孙子唱儿歌、说童谣逗舅爷爷开心。孙子吴寒长大后,在舅爷爷身体好的时候,经常推着轮椅陪舅爷爷到外面看看社区的变化,欣赏大自然的绿色,使张明祥的精神得到慰藉。
无怨无悔照顾弟弟五十一载
1996年4月的一天深夜,张明祥因突发心衰“昏死”过去,张金梅和丈夫轮流背着张明祥,送他到第二人民医院抢救。经过20多天的精心调理,弟弟终于从死亡线上挣扎了过来。后来,张明祥又几次发生心衰等病,都是张金梅和丈夫、儿子背着他到医院治疗、照顾。
看着年过花甲的姐姐和姐夫操劳过度,张明祥心疼不已。居委会和街道多次表示要给张明祥免费到敬老院的名额,张明祥乐意地答应下来。社区干部也多次做张金梅的工作,让张明祥去敬老院安度晚年。张金梅说:“弟弟这一生太不幸,从13岁起就瘫痪,从此每天忍受着病痛的折磨,如果再让他到敬老院去,身边没有一个亲人陪伴,我不忍心。”不但张金梅本人不同意,他们老小三代都异口同声地说:“我们愿意服侍他,为他养老送终。”
50多年来,张金梅不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弟弟,而且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子孙爱心的传递,在当地成为佳话。